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第338章 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临高台篇》(5600字大章)

加入书架
书名:
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作者:
咸鱼耀祖
本章字数:
11886
更新时间:
2025-06-22

鼓吹铙歌十五首?临高台篇

何承天

临高台,望天衢,

飘然轻举,陵太虚。

携列子,超帝乡。

云衣雨带,乘风翔。

肃龙驾,会瑶台。

清晖浮景,溢蓬莱。

济西海,濯洧盘。

伫立云岳,结幽兰。

驰迅风,游炎州。

愿言桑梓,思旧游。

倾霄盖,靡电旌。

降彼天涂,颓窈冥。

辞仙族,归人群。

怀忠抱义,奉明君。

任穷达,随所遭。

何为远想,令心劳。

……

赏析:

《临高台篇》以奇幻的想象与丰富的意象,构建出一个超脱现实又回归现实的诗意空间,在展现道家仙境之美与自由的同时,表达诗人对现实政治与人生态度的思考,具有独特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

一、奇幻开篇:向往超凡之境

1. “临高台,望天衢”:诗歌开篇描绘诗人登上高台,仰望天空的道路,“临”“望”二字勾勒出诗人置身高台、极目远眺的画面,“天衢”指天空广阔道路,既实指天空,又象征通往超凡境界的途径,引发读者对诗人所思所往的好奇,为全诗奠定超脱尘世的基调。

2. “飘然轻举,陵太虚”:诗人想象自己轻飘飘飞升,凌驾于天空之上,“飘然”“轻举”描绘飞升姿态轻盈、自在,“陵太虚”则突出超脱尘世、进入虚幻天空的意境,展现对自由与超凡境界的向往,开启奇幻想象之旅。

二、仙界遨游:逍遥自由之美

1. “携列子,超帝乡。云衣雨带,乘风翔”:诗人幻想与列子同行,超越帝王所在之地,列子在道家文化中以御风而行闻名,与列子携手,强化自由超脱氛围。“云衣雨带,乘风翔”进一步渲染仙界遨游之美,以云为衣、以雨为带,乘风翱翔,展现无拘无束的自由,描绘出空灵、奇幻的仙界画面,传达对逍遥自在生活的憧憬。

2. “肃龙驾,会瑶台。清晖浮景,溢蓬莱”:诗人恭敬驾驭龙车,在瑶台与仙人相会,“肃”字增添庄重感,“瑶台”“蓬莱”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仙境,充满神秘与美好。“清晖浮景,溢蓬莱”描绘蓬莱仙境中清朗光辉与浮动光影交相辉映、充盈西溢的景象,营造出祥和、美妙的仙界氛围,表达对仙界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济西海,濯湖盘。伫立云岳,结幽兰”:继续叙述仙界游历,渡过西海,清洗湖盘,“济”“濯”体现行动的自由与洒脱。“伫立云岳,结幽兰”描绘诗人站在云间山岳系结幽兰的画面,“云岳”凸显所处环境高远,“幽兰”象征高洁品格,暗示诗人在仙界保持高尚品性,深化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4. “驰迅风,游炎州”:诗人乘着迅风飞驰,游历炎州,“驰”“游”展现速度与自由,“炎州”增添神秘色彩,表明在仙界可自由穿梭不同地域,享受逍遥自在的游历,强化对自由无羁生活的渴望。

三、回归现实:忠君与达观

1. “愿言桑梓,思旧游”:诗人思绪从仙界拉回现实,思念故乡与旧日游伴,“桑梓”代表故乡,这一转变体现对现实世界情感的珍视,表明无论仙界如何美好,现实中的情感纽带难以割舍,使诗歌在奇幻之余,增添人间温情。

2. “倾霄盖,靡电旌。降彼天涂,颓窈冥”:诗人描绘从仙界返回人间的情景,倾倒云霄般车盖,挥动闪电般旗帜,沿着高天路途降下,陷入深邃幽暗。通过对返回过程的描写,营造出从仙境回归现实的落差感,象征从超凡自由状态回到现实世界。

3. “辞仙族,归人群。怀忠抱义,奉明君”:明确表达辞别仙人群体,回归人间,决心怀着忠心与义节侍奉圣明君主。这一回归体现诗人的政治抱负与道德坚守,从追求个人逍遥转向关注现实政治,期望在人间施展才华、践行忠义。

4. “任穷达,随所遭。何为远想,令心劳”:诗人表明无论穷困或显达,都随遇而安,认为不必作高远空想使内心劳苦。这体现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经历仙界幻想与现实回归后,对人生境遇有深刻认识,强调面对现实应保持平和心态,不过度追求虚幻目标,为诗歌增添理性思考。

西、艺术特色

1. 丰富想象:诗歌充满奇幻想象,从飞升仙界、与仙人同游到回归人间,构建出宏大奇妙的世界,如“云衣雨带,乘风翔”“清晖浮景,溢蓬莱”等,展现诗人想象力,使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 意象鲜明:运用众多鲜明意象,“天衢”“太虚”“瑶台”“蓬莱”“云岳”“幽兰”等,营造出神秘、高远、美好的仙界氛围,“桑梓”“明君”等意象又使诗歌与现实紧密相连,丰富诗歌内涵,增强感染力。

3. 结构清晰:以登上高台引发想象开始,历经仙界遨游,最后回归现实表达人生态度,结构完整清晰。从向往超脱到回归现实,情感与思想层层递进,使读者跟随诗人思绪,感受其内心变化与思考。

《临高台篇》通过奇幻想象与现实思考结合,展现诗人复杂情感与深刻思想,在古代诗歌中独具一格,对研究当时文人思想与文学创作风格有重要意义。

……

解析:

1. 临高台,望天衢

- 解析:“临”字点明诗人所处位置,站在高高的台上,有一种俯瞰尘世、仰望苍穹的姿态。“望”体现诗人的动作与目光所向,“天衢”原指天空广阔的道路,这里既是对天空自然景象的描绘,也寓意着一种超脱尘世、通向未知高远境界的通道。开篇两句营造出一种开阔、高远的意境,引发读者对诗人接下来所思所感的好奇,为全诗奠定了超脱现实、向往超凡之境的基调。

2. 飘然轻举,陵太虚

- 解析:“飘然”描绘出诗人飞升时那种轻盈、飘逸的姿态,仿佛毫无羁绊,自由自在。“轻举”则进一步强调飞升动作的轻松,如同不受重力束缚。“陵太虚”的“陵”有凌驾、超越之意,“太虚”指代天空,突出诗人想象自己超越尘世,进入广袤无垠的天空之上的虚幻空间,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对摆脱尘世束缚,追求自由、超凡境界的强烈向往,正式开启了诗歌奇幻的想象之旅。

3. 携列子,超帝乡

- 解析:“携”字表现出诗人与列子相伴同行的状态。列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以能御风而行闻名,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超凡脱俗、逍遥自在。诗人想象与列子携手,更强化了这种自由超脱的氛围。“超帝乡”的“超”有超越、越过之意,“帝乡”原指天帝居住的地方,这里可理解为世俗意义上的尊贵、繁华之地,寓意诗人不仅要摆脱尘世的普通束缚,更要超越那种世俗所追求的荣华富贵等境界,追求一种更为高远、纯粹的精神自由。

4. 云衣雨带,乘风翔

- 解析:此句以极为浪漫的笔触描绘诗人在仙界的形象与行动。“云衣雨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云比作衣裳,把雨当作衣带,形象地勾勒出诗人在仙界所拥有的独特装扮,这种以自然元素为服饰的描写,充满了奇幻色彩,展现出仙界的空灵与美妙。“乘风翔”则描绘出诗人借助风力,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地之间的情景,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在仙界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传达出对自由生活的极度憧憬。

5. 肃龙驾,会瑶台

- 解析:“肃”体现出一种庄重、恭敬的态度,表明诗人对待此次仙界之行的认真与虔诚。“龙驾”指以龙为坐骑的车驾,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是极具神力与威严的象征,乘坐龙驾显示出诗人在仙界的不凡身份与地位。“会瑶台”的“会”表示相会、相聚,“瑶台”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常常与仙境、美好、神秘等意象联系在一起。此句描绘诗人庄重地驾驭龙车,前往瑶台与仙人相聚,为诗歌增添了神秘而庄重的氛围,展现出仙界生活的美好与神圣。

6. 清晖浮景,溢蓬莱

- 解析:“清晖”指清朗的光辉,通常给人一种明亮、纯净的感觉,“浮景”中的“景”通“影”,即浮动的光影,二者描绘出一种光影交织、灵动美妙的画面。“溢蓬莱”说明这种美妙的景象在蓬莱仙境中西处洋溢、充盈。蓬莱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是仙境的代表之一。此句通过对蓬莱仙境中光影氛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祥和、美妙、奇幻的仙界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仙界的美好与神秘。

7. 济西海,濯湖盘

- 解析:“济”有渡过、穿越之意,“西海”在古代传说中是遥远而神秘的水域,代表着广阔未知的世界。诗人想象自己能够轻松地渡过西海,展现出在仙界行动的自由与洒脱。“濯湖盘”的“濯”是清洗的意思,“湖盘”具体所指虽不明确,但可理解为仙界的某个湖泊或水域,诗人在此清洗,给人一种在仙界净化自身、保持纯净的感觉,也暗示了仙界的纯净与超凡,进一步丰富了仙界游历的情节。

8. 伫立云岳,结幽兰

- 解析:“伫立”描绘出诗人长久站立的姿态,显示出一种宁静、沉稳。“云岳”指高耸入云的山岳,突出所处环境的高远、雄伟,强调诗人在仙界所处之地的超凡脱俗。“结幽兰”中,“幽兰”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典雅的品格。诗人在云间山岳之上系结幽兰,一方面描绘出一幅优美、静谧的画面,另一方面暗示诗人在仙界依然坚守着高尚的品性,将自身的精神追求与仙界的超凡环境相融合,深化了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这一主题。

9. 驰迅风,游炎州

- 解析:“驰”字生动地表现出速度之快,如同疾驰一般。“迅风”即快速的风,诗人借助迅风的力量快速前行,体现出行动的便捷与自由。“游炎州”表明诗人的游历之地为炎州,炎州在古代传说中是一个神秘的地域,可能代表着炎热、神秘或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此句描绘诗人在仙界快速穿梭,游历不同神秘地域,强化了在仙界逍遥自在、随心所欲的游历体验,突出对自由无羁生活的向往。

10. 愿言桑梓,思旧游

- 解析:“愿言”在这里是一种表达愿望、思念的语气词。“桑梓”指代故乡,在古代,人们常在住宅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用桑梓代表家乡,体现了故乡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思旧游”的“旧游”指旧日的游伴、朋友。这两句表明诗人在经历了奇幻的仙界遨游后,思绪回到现实,对故乡和往日朋友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这种从仙界到现实的情感转变,使诗歌在奇幻的氛围中融入了人间的温情,展现出诗人对现实世界情感纽带的珍视。

11. 倾霄盖,靡电旌

- 解析:“倾霄盖”中,“倾”有倾倒、放下之意,“霄盖”可理解为如同云霄般高大的车盖,这里象征着诗人在仙界所使用的华丽交通工具。“靡电旌”的“靡”有挥动、飘扬之意,“电旌”指像闪电一样快速飘动的旗帜,描绘出旗帜挥动时的快速与闪耀。这两句通过对车盖和旗帜的描写,展现出诗人从仙界返回人间时的宏大场面,有一种从虚幻的辉煌回归现实的仪式感,同时也暗示着从超凡自由的仙界生活向现实世界的过渡。

12. 降彼天涂,颓窈冥

- 解析:“降彼天涂”的“降”明确表示下降的动作,“天涂”即天空中的道路,意味着诗人沿着从仙界通往人间的道路下降。“颓窈冥”的“颓”有向下、陷入之意,“窈冥”形容深邃、幽暗的状态,描绘出诗人在下降过程中,仿佛陷入一种深邃、幽暗的氛围之中。此句营造出从仙境回归现实时的落差感,象征着从光明、美好的仙界回到相对现实、复杂的人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从超凡到现实的转变。

13. 辞仙族,归人群

- 解析:“辞仙族”清晰地表明诗人与仙界仙人族群告别的行为,体现出对仙界生活的告别。“归人群”则表示回归到人间普通人群之中,完成了从仙界到人间的身份转换。这两句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诗人从超脱的幻想世界回到现实社会的过程,也暗示着诗人将从追求个人的超凡自由,转向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责任与关系。

14. 怀忠抱义,奉明君

- 解析:“怀忠抱义”表达诗人内心怀揣着忠诚和正义的品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的重要要求。“奉明君”表明诗人的志向是侍奉圣明的君主,反映出诗人在回归现实后,积极入世的态度和政治抱负。诗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忠诚和正义,在现实政治中发挥作用,为君主效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了传统文人对国家、对君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15. 任穷达,随所遭

- 解析:“任”有听任、任凭之意,“穷达”分别代表人生的穷困与显达两种不同境遇。“随所遭”表示随着所遭遇的情况而顺应。此句表达诗人面对人生境遇的一种豁达态度,无论处于何种经济状况或社会地位,都能坦然接受,不刻意追求或抗拒,体现出一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超脱的心境。

16. 何为远想,令心劳

- 解析:“何为”表示为什么,“远想”指那些过于高远、不切实际的空想,“令心劳”意思是使得内心劳累、疲惫。此句以反问的形式,对前面所表达的人生态度进行总结和强调,进一步说明不必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这只会徒增内心的烦恼与疲惫。这体现出诗人在经历奇幻想象与现实思考后,对人生有了清晰的认识,倡导一种脚踏实地、平和面对生活的态度,为全诗增添了理性的思考与人生智慧。

……

句译:

1. 临高台,望天衢:登上高高的楼台,仰望天空中那广阔的道路。

2. 飘然轻举,陵太虚:身体轻盈地飘升起来,高高凌驾于天空之上。

3. 携列子,超帝乡:携手列子,一同超越那帝王所居的繁华之地。

4. 云衣雨带,乘风翔:以云朵为衣裳,以雨丝为衣带,顺着风势在空中翱翔。

5. 肃龙驾,会瑶台:庄重地驾驭着龙拉的车驾,前往瑶台与仙人相会。

6. 清晖浮景,溢蓬莱:清朗的光辉与浮动的光影,在蓬莱仙境中满溢。

7. 济西海,濯湖盘:渡过遥远的西海,在某个湖泽中洗涤。

8. 伫立云岳,结幽兰:长久地站立在高耸入云的山岳上,系结着幽兰。

9. 驰迅风,游炎州:乘着迅猛的风飞驰,游历那神秘的炎州。

10. 愿言桑梓,思旧游:不禁思念起故乡,怀想着往日一同游玩的朋友。

11. 倾霄盖,靡电旌:放倒那如云霄般的车盖,挥动像闪电一样的旌旗。

12. 降彼天涂,颓窈冥:沿着那天空中的道路降下,陷入深邃幽暗之中。

13. 辞仙族,归人群:告别仙界的仙人一族,重新回到人间众人之中。

14. 怀忠抱义,奉明君:心中怀着忠诚与正义,一心侍奉圣明的君主。

15. 任穷达,随所遭:无论人生是穷困还是显达,都随顺着所遭遇的境况。

16. 何为远想,令心劳:又何必去作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使自己内心劳累呢?

……

全译:

登上高高的楼台,仰望天空那广袤的通途。

我身姿轻盈飘然而起,高高凌驾于浩瀚苍穹之上。

携手仙人列子,超脱那帝王所在的繁华之乡。

以云朵为衣,以雨丝为带,顺着清风自在翱翔。

庄重地驾驭着龙拉的车驾,前往瑶台与仙人相聚一堂。

清朗的光辉与浮动的光影,在蓬莱仙境间西溢流淌。

渡过遥远的西海,在那湖泽中尽情涤荡。

久久伫立在入云的山岳,系结幽兰于身旁。

乘着迅猛的风急速飞驰,游历那神秘的炎州之壤。

心中不禁深深思念故乡,怀念往昔相伴的旧友。

放倒如云霄般的华丽车盖,挥动似闪电的鲜明旌旗。

沿着通天之路缓缓降下,陷入深邃而幽暗的境地。

告别仙界的仙人族群,转身回归到人间的人群里。

我将心怀忠诚秉持正义,竭诚侍奉圣明的君主。

无论人生困厄还是显达,都坦然面对所遇的一切。

又何苦作那些遥远的空想,徒使自己内心疲惫劳顿。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