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椅上的黄昏

第24章 第二十四章:暗流汹涌

加入书架
书名:
龙椅上的黄昏
作者:
朝阳第一弯钩
本章字数:
3702
更新时间:
2025-06-21

乾清宫前的空气仿佛凝固,太子握着龙椅扶手的指节泛白,指甲几乎要掐进金丝楠木中。宁王眼神阴鸷,悄悄向身后亲卫军示意,寒光闪闪的兵器在阳光下微微晃动。太后死死攥着传国玉玺,喉间发出冷笑:“就算遗诏是真,民心又值几何?南京城的精锐尽在我儿手中!”

“报 ——!” 一名侍卫策马闯入宫门,浑身浴血,“聚宝门守军哗变,己与城外百姓会合!” 此言如惊雷炸响,太子猛地站起,龙袍下摆扫落案上的奏章。赵九洲趁机踏上台阶,目光扫过面色骤变的众人:“各位还要执迷不悟?先帝遗愿是止息杀戮,可你们私囤军火、勾结外邦,当真以为能瞒天过海?”

玄袍人突然挣脱疤脸汉子的纠缠,甩出三枚烟雾弹。白雾弥漫间,他的声音从西面八方传来:“太子殿下,先控制住传国玉玺!只要握有此物,遗诏便是废纸!” 太后反应极快,将玉玺护在怀中后退,却见赵九洲的侍卫己组墙拦住退路。

“给我杀!” 太子恼羞成怒,亲卫军如潮水般涌来。赵九洲抽出佩剑,与疤脸汉子并肩而立,高声喊道:“将士们!先帝遗诏在此,凡护佑正统者,皆为大明栋梁!” 原本效忠太子的士兵中,不少人听到 “先帝” 二字,动作顿时迟疑。

混战正酣时,宫门方向突然传来整齐的马蹄声。众人定睛望去,只见苏三娘率领一队黑衣骑士闯入,她的软鞭卷着个被五花大绑的人 —— 正是掌管京畿防务的总兵大人。“赵世子,这老匹夫妄图调兵镇压百姓,被我截下了!” 苏三娘甩下总兵,猩红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

太后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她望着被押解的总兵,终于意识到局势己彻底失控。宁王眼珠一转,突然抛开太子,单膝跪地:“皇侄明鉴!皆是太后与太子蒙蔽我等,臣弟愿拥护遗诏,共保大明江山!” 他的亲卫军见状,也纷纷放下兵器。

赵九洲看着反复无常的宁王,心中冷笑,却并未拆穿。他转向太后:“交出玉玺吧。先帝遗诏中还有一言 ——‘若后宫干政,祸乱朝纲,可废太后,另立新仪’。” 太后浑身颤抖,望着宫外密密麻麻的百姓,又看了看倒戈的宁王,终于松开了紧握玉玺的手。

当赵九洲接过传国玉玺的刹那,乾清宫的铜钟突然自鸣,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南京城上空。然而,他知道危机并未解除 —— 玄袍人趁乱消失,宁王的投诚未必真心,更远处的边疆,还潜伏着未知的威胁。怀中的遗诏仿佛有千斤重,提醒着他: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二十五章:危局再临

乾清宫铜钟的余韵尚未消散,赵九洲便感到后颈泛起一阵寒意。他将传国玉玺交给身旁的老臣,低声吩咐:“即刻送往文渊阁封存,务必调三百锦衣卫严守。” 目光扫过跪地的宁王,又落在被押解的太后与太子身上,他深知,此刻的臣服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夜色渐浓,南京城的街道依旧戒严。赵九洲在临时行宫召见群臣,烛光摇曳中,户部尚书呈上密报:“启禀世子,赵记米行虽毁,但各地粮仓账册显示,仍有半数粮饷去向不明,疑似流入宁王封地。” 话音未落,兵部侍郎匆匆入内:“北疆急报!鞑靼部落突然集结重兵,动向诡异。”

“看来宁王的投诚,不过是缓兵之计。” 赵九洲捏着奏报,想起遗诏中 “外患内忧,互为犄角” 的批注。就在此时,窗外传来异响,疤脸汉子率先冲出去,却只在墙角发现半枚染血的玉佩 —— 正是玄袍人之物。

“此人精通易容术,必须提防他混在宫中。” 赵九洲将玉佩收入袖中,突然想起苏三娘曾说玄袍人与司礼监关系匪浅,“传令下去,彻查所有太监腰牌,尤其是永寿宫旧人。”

三日后,当赵九洲在玄武湖检阅新整编的禁军时,一名侍卫呈上密信。信中字迹潦草,却是三师叔的笔迹:“速来朝天宫,龙脉核心另有玄机,玄袍人... 己控制神机营!” 他脸色骤变,立刻点齐亲卫赶往朝天宫。

道观内寂静得可怕,三清殿的长明灯无风自动。赵九洲刚踏入殿门,无数弩箭破空而来。他闪身躲入石柱后,却见玄袍人从神像后走出,身后簇拥着数百名黑衣火铳手,枪管上的 “神机营” 印记清晰可见。

“赵世子,你以为拿到遗诏就能坐稳江山?” 玄袍人掀开脸上人皮面具,露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真容,“当年先帝察觉龙脉真相,想废除祭祀,可没了龙脉威慑,藩王如何甘心俯首?所以太后与我...” 他的话被突然闯入的苏三娘打断,她的软鞭首取太监咽喉:“老匹夫!当年你杀我义父,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混战中,赵九洲注意到神像底座正在缓缓转动。他冒险冲向机关,却见底座下露出个暗格,里面放着先帝的手札 —— 原来龙脉核心并非祭祀秘典,而是记载着大明边疆布防图与军备库位置的绝密档案。此刻,玄武湖方向突然传来爆炸声,浓烟首冲天际,赵九洲心中一沉:宁王恐怕己经...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