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呦呦看着两个跟自己年岁差不多的俊俏小郎君,有种小升初开学,乍然走进教室看到两个校草级别的小帅哥的感觉。
可惜再回首已是老瓜菜,即便两个少年郎君笑若春风,何呦呦心无波澜。
何呦呦站在门口看着他们不说话,两个小郎君也笑呵呵地看着她不吱声。
互相看了有一分钟,穿着青色袍子的小郎君才粲然一笑地拱手搭话:“没想到这涞水县还有这样好看的小娘子,都让我看呆了,敢问小娘子可是姓何?”
这话这语气都有点无理,像个浪荡子弟似的,不过何呦呦没生气。
她甚至还了礼,只不过没回答,也没反问对方是谁,想也知道,这两个中,定然有一位是善守则昨日说过的另一位小友。
青袍小郎君旁边,身着墨绿色衣衫,手拿一把折扇的小郎君用扇子敲了敲青袍郎君的头:“不可无礼!”
呵斥完,又郑重地给何呦呦行礼道歉:“舍妹淘气,无意冒犯何小娘子,还请何小娘子原谅则个,回家我定会禀告父母罚她。”
何呦呦眨眼,盯着青袍小郎君上下打量好几眼,脑子全是叹号。
原来这就是“安能辨我是雄雌”的真实例子啊,要是人家哥哥不说,她真是看不出眼前这个嬉皮笑脸的油滑少年竟然是个小小少女。
青袍小郎君,不,小娘子这才笑哈哈的走过来,对着何呦呦行了一个福礼:“柏瑷见过何姐姐,方才是我无礼了,实在太爱姐姐人品模样,忍不住想跟姐姐开玩笑,请姐姐原谅则个。”
墨绿色袍子小郎君也正式介绍自己:“在下柏琰,我们兄妹仰慕善老先生家中藏书,厚着脸皮,借着抄书的名义来讨嫌。”
长得十分好看的小少年小少女一本正经地行礼,有点呆萌呆萌的。
何呦呦本来就没生气,这会儿更是三观跟着五官跑,福身还礼,通了姓名,双方就算交好了。
柏姓不算大众,何呦呦猜测这两个肯定是跟新上任的县令柏大人有些关联。
“何姐姐,我可以这么称呼你吗?”柏瑷小姑娘是个自来熟,见何呦呦不生气,便自动自发地跳到她跟前挽着她说话。
“当然可以。”虽然不知道她们两个谁的年纪大,但何呦呦觉得做个姐姐也不错。
“我们在楼下看到你昨日抄的书了,字写得可真好,感觉比我哥写的还好,何姐姐你练字几年了啊?”
柏瑷也是听见善老先生跟自家哥哥和父母吹捧这位小友,才好奇地非要跟着哥哥跑一趟来见见真人。
“四岁执笔,五岁方才正式练习,日夜笔耕不辍,至今五年。”何呦呦很老实地回答,目光却已经在书架上寻找今日要抄的书籍了。
亲亲娘亲要给她买海边大别墅,何呦呦觉得自己得努力挣钱了。
柏琰比妹妹会察言观色,拦住还要再问的妹妹:“既佩服何小娘子,还不快跟着她一起练字。”
柏瑷还想跟哥哥耍赖,见何呦呦已经选好了书,顿时闭了嘴。
“抱歉,家贫,难得见到这些书,有些失态。”
何呦呦以十分的真诚跟兄妹二人道歉,倒让柏琰柏瑷不好意思起来,是他们无状打扰了。
在兄妹无声的目光中,何呦呦端正坐好,开始了今日的功(打)课(工)。
她今天选的是一本风物志,昨天的地理志讲的是盛唐的地域和天气,今天的书则是各地的民俗与特产。
照例是看一页默写一页,边看边读,很快何呦呦的心神就被吸引进去了。
柏瑷跟哥哥互相看了一眼,柏琰也找了本书,走到另一张桌上,铺好纸笔,准备开始抄写。
柏瑷放轻脚步靠近何呦呦,眼看着她落笔无悔,竟是一气呵成,错字全无。
柏瑷咋舌地回到哥哥身旁,却看到哥哥放下笔,把写了一半的书页扔到桌旁的篓子里,复又拿了一张纸,重新默写起来。
不敢吱声,怕自己再惹人心烦的柏瑷,也挑了一本默默地读了起来,抄书是不可能抄书的,她那笔狗爬字写出来,怕是先祖都得从棺材板里跳出来笑话她。
这边三小只默默读书抄写,那边徐氏出门开始收网。
要说徐家对孩子,那是真心疼宠,徐氏不过是托人带了句话,家里就来了两兄弟两侄子。
兄妹三人在当铺门口相见,徐氏拽着哥哥嘀嘀咕咕地先把赵婆子给告了。
“这老虔婆,竟敢打这样的主意!就该砸了他们的家门,让左邻四舍都知道知道这家满肚子生疮的玩意儿。”
徐氏的二哥一脸怒气,他自来脾气都不太好,听人要算计自己那小小的外甥女,恨不能现在就打上门去。
“二哥,城里不好打砸,要是人家报了官,咱便是有理也没理了,小妹,你就说哥哥们能做什么吧。”徐氏的三哥拽住冲动的二哥,一脸了然地看向妹妹。
老娘常说,家里九个脑子凑到一起都不如小妹精明,叫他们往后多听小妹的,徐三哥亲身经历过两次后,觉得此话有理,所以十分干脆地等着妹妹吩咐。
徐氏跟自家哥哥肯定不客气,她拽着哥哥和侄子坐到一个馎饦摊前,一人叫了一碗馎饦,又从手上挎着的篮子里掏出两包捞汁儿小海鲜和素菜摆好,才开始小声说话。
“今儿叫你们来,有两件事儿,一个是刚才说的,还有……”徐氏小声地把自己想的计划说了一遍。
侄子比哥哥更机灵,徐氏便让他们去找跟李春杏一起放出来的人煽风点火,甚至保媒拉纤,力图把李春杏跟宋三明的婚事搅黄。
让徐二哥去县东边的蜃海镇看地看房,打探风景和物价。
最后要徐三哥去盯着朱家,看朱家大老爷一家什么时候到,带了多少行李和人。
徐氏又把捞汁儿的方子,还有何呦呦另外准备的薄荷柠檬水和紫苏柠檬饮的方子交给自家哥哥收好。
“咱们呦呦就是厉害。”徐二哥徐三哥捏着捞汁儿小海鲜,听妹妹说着进城之后的生活琐事,乐得牙花子都漏出来了。
兄妹几人安生地吃了顿饭,开始分头行动,徐氏对侄子有信心,几个侄儿都是轮流在她身边养大的,比起缺心眼的哥哥们机灵多了。
可徐氏万万没想到,侄子这么给力,在两个哥哥的强烈要求一起去接女儿“下班”的路上,宋家那边就闹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