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第208章 章 燃料危机的突围

加入书架
书名:
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作者:
余生往事
本章字数:
4798
更新时间:
2025-05-19

北京的西北风卷着细雪掠过红星轧钢厂,高炉群的烟囱冒出的白烟比往日稀薄,像几缕即将飘散的棉线。

李向前站在锅炉房门口,看着运煤车空荡荡的车厢,鼻尖冻得通红 —— 煤炭供应己经中断三天,库存煤堆只剩不足两米高,在料峭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煤堆表面结着冰壳,阳光照射下泛着冷冽的光,仿佛是一座即将融化的黑色冰山。

锅炉房内,司炉班长老陈正用铁锹刮着锅炉内壁的结晶,铁锈与煤灰混着汗水滴在工作服上,在深蓝色的布料上留下深色的斑点。

他的动作有些吃力,每一下都带着对现状的无奈:"李工,再没煤可烧,1 号高炉就得停炉。" 他指着仪表盘上低迷的气压指针,那指针仿佛被冻住了一般,迟迟不肯上升,"现在每炉钢耗煤量比上个月多了三成,煤块太大根本烧不透,炉膛里全是没烧完的黑渣子。"

技术科的燃煤分析报告摊在桌上,黑色的煤块样本躺在白瓷盘里,棱角分明的块状结构在灯光下泛着哑光。李向前用镊子夹起一块,沉甸甸的质感让他想起在德国留学时见过的煤粉喷吹资料 。

将煤磨成细粉,能让燃烧面积扩大数倍,效率自然提升。可厂里只有闲置的旧磨煤机,此刻正躺在仓库吃灰,不知道是否还能派上用场。

调度会上,杨厂长的烟袋锅在会议桌上敲出急促的节奏,烟灰簌簌落在文件上:"铁路局说煤炭优先供应重点工程,咱们厂的配额砍了 40%。"

他望向李向前,眼中带着期待,"小李,你不是在夜校讲过煤粉燃烧吗?能不能想想办法,让现有的煤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议室里的气氛凝重,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向前身上,仿佛他是这场危机中的唯一希望。

仓库里的磨煤机布满铁锈,皮带轮上的帆布己经干裂,轻轻一碰就会掉下碎屑。李向前用听针敲击筒体,沉闷的回响让他皱眉,仔细辨别着里面的声响:"轴承还能用,衬板磨损 30%,换套传动齿轮就行。"

赵师傅摸着生锈的进料口,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结成细小的冰晶:"这是 1941 年的美国货,停产十年了,没想到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改装现场,气割枪的蓝光映亮了寒冬的夜晚,金属熔化时的滋滋声与寒风的呼啸交织。李向前趴在磨煤机上,用粉笔在筒体画着改装线,零下 20℃的低温让粉笔在金属表面打滑,他不得不反复擦拭,才能留下清晰的痕迹。

他设计的煤粉分离器图纸摊在工具箱上,关键参数参照了街道办土高炉的耐火泥配比经验 —— 有时候土办法和洋理论,不过是硬币的两面,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当第一车煤粉送入炉膛,司炉工们围在观察孔前,呼吸在玻璃上结成白雾。李向前的手掌按在磨煤机外壳,感受着设备震颤的频率,突然发现进料口阀门结冰堵塞,煤粉无法顺利进入。

他没有多想,徒手掰动阀门,零下 30℃的金属瞬间粘住手掌,撕下一层表皮,鲜血滴在雪白的煤粉上,开出朵朵红梅。他却只是皱了皱眉,用纱布简单包扎后,又投入到调试中。

调试持续了三个昼夜,锅炉房内的温度始终在零下徘徊。李向前的棉手套结满冰甲,手指渐渐失去知觉,只能用纱布包裹伤手继续工作。

他在锅炉房支起行军床,枕边放着《燃料燃烧学》和磨煤机的振动监测记录,每一页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

每两小时一次的测温记录显示,煤粉燃烧温度比块煤高 150℃,但喷吹压力总是不稳定,像个调皮的孩子,迟迟不肯听话。

"试试把喷嘴角度调大 5 度。" 李向前对着麦克风喊话,声音在锅炉房回响,带着一丝疲惫。赵师傅在喷吹管道旁调整喷嘴,煤粉尘雾在探照灯下闪烁,像场金色的雪,美丽却危险。

当气压指针稳定在 0.8 兆帕,所有人屏住呼吸 —— 炉膛内的火焰终于呈现理想的淡蓝色,那是完全燃烧的标志,意味着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凌晨五点,李向前靠在磨煤机旁打盹,梦见母亲在街道办分拣废铁的场景,母亲的手在冷风中冻得通红,却依然认真地挑选着每一块废铁。

陈雪茹的话突然在耳边响起:"你总说钢铁有温度,可你自己的手都冻成铁疙瘩了。" 他惊醒时,发现赵师傅正用旧棉大衣盖在他身上,袖口还带着煤粉的温热,让他心中一暖。

喷吹系统投用当天,杨厂长的算盘打出漂亮的数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吨钢煤耗下降 25%,相当于每天节省 30 吨煤炭!" 他拍着李向前缠着纱布的手,眼中满是赞许,"老李,你这是给高炉装了个煤粉心脏,让它又能有力地跳动起来了。"

《中国冶金》的记者来拍摄时,李向前正在检查磨煤机的密封装置,手指在冰冷的金属上移动,仿佛在弹奏一曲工业的乐章。

镜头对准他手上的纱布,他却指向仪表盘,认真地说:"关键是让每粒煤粉都燃烧充分,就像当年街道办分拣废铁,把杂质去掉,好钢才能出来。"

论文校对时,李向前在结论部分写下:"煤粉喷吹技术的核心,是让旧设备焕发新生。" 他想起改装磨煤机时拆下的旧齿轮,此刻正躺在技术科的展柜里,旁边是母亲的炼钢红袖章 —— 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坚守,都是为了国家的建设而努力。

三个月后,当西伯利亚寒流再次侵袭北京,红星轧钢厂的高炉群却燃烧得格外旺盛,通红的火焰从高炉口喷出,仿佛要驱散整个冬天的寒冷。

李向前站在喷吹车间,看着煤粉如黑雾般注入炉膛,想起那个冻掉手皮的夜晚,想起那些在寒风中坚守的日子。磨煤机的轰鸣与高炉的怒吼形成和声,这是他听过最动人的工业交响曲。

陈雪茹送来的棉手套还带着家的温暖,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论文单行本,《燃料危机中的技术突围》的标题下,印着一行小字:"献给在寒冬中坚守的人们。"

远处,街道办的妇女们正推着装满废铁的小车前来,她们的红袖章在风雪中格外鲜艳,就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温暖着这个寒冷的冬天。

雪越下越大,李向前却感觉不到寒冷。他知道,这场燃料危机的突围,就像母亲在病床上终于摘下的红袖章,标志着狂热退潮后的理性回归。

那些在零下二十度凝结的血珠,那些被反复调试的喷嘴角度,终将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在困境中前行的注脚,让后人知道:当燃料告急时,智慧与坚守,永远是最充足的燃料。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