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第214章 技术革新奖的背后

加入书架
书名:
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作者:
余生往事
本章字数:
4210
更新时间:
2025-05-22

北京的街道飘着细雪,冶金部办公大楼前的红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旗面上的五角星在路灯下泛着暗红的光,李向前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胸前别着临时赶制的代表证。

硬纸板做的证件边缘还带着毛边,帆布包里装着卷成筒状的连铸机设计草图 —— 图纸边缘用红漆画着检修标记,那是赵师傅在机械厂会战期间,用报废的齿轮油亲手标注的。

颁奖大会的礼堂里,煤气灯的光晕在穹顶下摇曳,将 "全国钢铁工业技术革新奖" 的横幅照得雪亮。

李向前站在后台幕布旁,指尖反复着手中的奖状,烫金大字下 "红星轧钢厂连铸机项目组" 的落款格外醒目,右下角的红色公章带着淡淡的油墨香。

他的目光落在奖状边缘的钢花图案上,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春夜,自己蹲在土高炉旁的青石板上,用粉笔第一次画出结晶器草图的情景,那时的粉笔灰混着炉灰,在裤脚结成硬壳,而现在,这朵钢花正绽放在烫金的奖状上。

"下面请红星轧钢厂代表李向前同志发言!" 主持人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来,李向前深吸一口气,帆布包的肩带在肩上勒出一道红痕。

木质舞台的地板有些打滑,他特意在鞋底蹭了蹭,才敢迈出第一步 —— 台下坐满了穿中山装的技术骨干,还有几位戴着列宁帽的留苏专家,笔记本在膝头摊开,钢笔尖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同志们," 李向前的声音带着北方汉子的浑厚,在礼堂里回荡,"当我接过这张奖状时,眼前浮现的不是自己画坏的第 187 张图纸,而是赵师傅在零下二十度的车间里,用冻僵的手调试振动装置的场景。"

礼堂后排,几位头发花白的老技工挺首了腰板,有人用袖口悄悄擦拭眼镜。李向前从帆布包掏出磨破的牛皮笔记本,封面上 "连铸机日志" 西个大字己模糊不清。

大屏幕开始播放纪录片,当镜头扫过李向前徒手掰动结冰阀门、鲜血滴在雪白煤粉上的画面时,台下传来此起彼伏的倒吸冷气声。一位寸头老技工突然站起来,布满老茧的手掌拍得通红:"老李!你这双手,比咱们厂的高炉还烫乎!" 他的袖口露出半截疤痕,那是去年抢修锅炉时留下的印记。

李向前望向台下,忽然看见第二排的王局长,袖口还沾着机械厂特有的蓝漆,那是调试连铸机时蹭上的。他想起在机械厂的 28 个日夜,工人们把食堂的蒸笼改造成热处理炉,用废钢条做教具,在地面画出一人高的结晶器模型。

“今天连铸机的成功问世不是哪个人的功劳,它是我们全体红星人努力付出的结果,”李向前激情澎湃的说道。

台下的老技工们纷纷点头,有人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扉页迅速记录。李向前看见一位女技工悄悄抹了抹眼角,她的工装上别着与母亲同款的红袖章。

他忽然想起,首炉钢水用的正是母亲分拣的废铁,那些被磁石吸起的纯净铁块,此刻正化作奖状上的钢花,绽放着最质朴的光芒。

当李向前说到 "趴在钢板上、守在炉前熬出来" 时,礼堂的穹顶被掌声震得嗡嗡作响。一位戴眼镜的女工程师站起来,手中的笔记本画满设备草图:"李工,您说的 ' 趴在钢板上 ',是不是指结晶器的弧度测量?我们厂的拉坯辊总出问题......"

技术交流持续到黄昏,李向前从帆布包掏出 12 张手绘示意图,每张图角落都标着贡献者的名字:"赵德贵改进的拉坯辊,解决了粘钢问题;张建国计算的温度曲线,让钢坯合格率提升 15%......"

他指着一张画着压水井的图纸,"这个振动装置的灵感,来自老家的压水井,我娘用它打了三十年水,活塞的振动频率,和结晶器的最佳频率分毫不差。"

颁奖结束后,王局长往李向前手里塞了个搪瓷杯,杯身印着 "工业学大庆",钢花图案凸凹有致:"这是机械厂的工人凑钱买的,小张特意照着你的连铸机画了钢花。"

杯子还带着锅炉房的余温,李向前知道,这比任何奖杯都更沉,因为杯底刻着 17 个工人的名字,是他们在会战期间偷偷刻下的。

回到红星厂时,宣传栏前围满了工人,新贴的奖状复印件在路灯下闪闪发亮。赵师傅扛着铁锹挤到前排,拍着李向前的后背:"老李,你在台上说的那些话,比咱们连铸机的振动声还透亮!" 他的袖口露出半截红漆,正是当初在图纸上画检修标记时沾上的。

技术科的公告栏上,李向前将奖状贴在 "设备维护规程" 旁边,用红笔在下方列出一长串名字:"赵德贵(振动装置调试)、张建国(数据测算)、王桂兰(磁选技术提供)......"

每个名字后都画着小小的钢花。陈雪茹带着女儿前来,小姑娘举着铁丝做的连铸机模型,踮脚贴在奖状上:"爸爸的钢花,和我的模型一样会发光!"

深夜的技术科,李向前整理发言记录时,一张字条从笔记本里滑落,是母亲用歪扭的字迹写的:"磁石分拣法记在第三页,别忘给街道办大姐们带槐花饼。"

他忽然想起,颁奖时没说的那个细节 —— 连铸机的第一炉钢水铸成的方坯,现在就躺在技术科的展柜里,上面还留着母亲分拣时蹭上的磁石粉末。

窗外,连铸机的灯光穿透雪幕,将飘落的雪花染成金色。李向前摸着胸前的听针,金属的凉意传来,却带着炉前的余温。

他知道,这枚听针听过土高炉的叹息、连铸机的轰鸣,现在又听见了无数双手在钢铁路上的脚步声。所谓技术革新奖,从来都是千万个趴在钢板上、守在炉前的身影,用汗水和智慧共同浇铸的勋章,在时代的长夜里,永远闪耀着钢水般的光芒。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