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第217章 连铸机的改良

加入书架
书名:
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作者:
余生往事
本章字数:
5782
更新时间:
2025-05-24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在红星轧钢厂的烟囱上,连铸车间里的蒸汽管道被冻得咔咔作响,像有无数只冰蚕在啃食钢铁。

李向前裹着打满补丁的棉大衣,衣领处的毛边早己磨秃,哈出的白气在听针上凝成霜花,宛如给金属杆镶了层细碎的水晶。

他将听针紧贴结晶器外壳,金属的冰凉透过听针传来,冻得指尖发麻,本该均匀的振动声里夹杂着细微的卡顿 —— 这是他今早发现的第七处异常,每一次异响都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

随着连铸机的不断投入生产,带来的效果也越来越好,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大提升,不过这其中也不是没有遇到问题,连铸机在北方便遇到了低温的问题,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温度极低,这使得结晶器很容易结冰。

"老李,又堵了!" 赵师傅扛着扳手踉踉跄跄跑来,棉帽檐上挂着的冰棱随着脚步晃动,撞在护目镜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三号连铸机的结晶器冻住了,钢水在里面结成了疙瘩!" 他的声音带着寒气,呵出的白雾在胸前迅速凝成冰碴。

车间里,几个工人正围着结晶器忙碌,喷灯的蓝色火焰舔着钢铁外壁,却只在冰面上烤出一层薄薄的水膜,转眼又冻成透明的冰壳,像给结晶器裹了层玻璃铠甲。

技术科的办公桌上,图纸摊得满满当当,边角被无数次翻阅磨出了毛边。李向前用红笔在结晶器剖面图上画了个重重的圈,笔尖几乎戳穿纸张:"零下二十度,循环水刚进去就结冰,这哪是循环,根本就是个冰窖!"

他指着管道示意图,眉头拧成了疙瘩,"得给结晶器穿件 ' 棉袄 ',不然这冬天没法过。" 话音未落,小张抱着温度计推门进来,玻璃管里的水银缩成个颤抖的小球:"李工,车间温度零下十五,室外怕是快到三十了,这鬼天气!"

窗外,运钢坯的平板车覆着厚厚的冰层,像一口口巨大的冰棺,工人用铁棍敲冰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空旷的厂区里回荡。

李向前望着窗外肆虐的寒风,想起上个月去东北兄弟厂考察时的情景,对方的连铸机裹着厚厚的稻草,却依旧三天两头因结冰停机,工人们脸上满是无奈。

"土办法肯定不行,还得主动加热!" 他突然重重敲了敲图纸,目光落在远处轧机喷出的热浪上,"轧制钢材的余热能不能利用起来?那些热水要是浪费了,可就太可惜了。"

锅炉房里,煤炉烧得正旺,杨厂长的算盘珠子打得飞快,噼啪声与管道的嘶嘶声交织在一起。"轧钢的余热?倒是有,可怎么导出来是个大问题啊!"

他指着压力表,指针在刻度盘上不安地跳动,"蒸汽压力不稳定,忽高忽低,根本没法首接用。" 李向前蹲在暖气片旁,手贴在发烫的铁皮上,感受着那微弱的暖意:"不用蒸汽,用循环水。把轧钢后的冷却水引过来,给结晶器加热,这叫废物利用。"

赵师傅在一旁挠着冻裂的手背,裂口处渗着血丝:"老李,想法是好,可水管在外面跑,还不得冻成冰棍?"

李向前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贴着一张用铅笔绘制的废钢管改造图,边缘还沾着些许机油:"用双层管道,中间走热水,外层包上石棉保温。"

实验在废弃的二号车间紧张进行。李向前带着工人把收集来的废钢管弯成蛇形,用焊枪一点点焊成换热器。

寒风从破窗灌进来,陈雪茹送来的搪瓷杯里,开水很快就凉透了,他哈着白气在钢管上画线,手指冻得像胡萝卜,每画一笔都异常艰难。小张举着焊枪,火花落在冰面上滋滋作响,刚溅起的火星转眼就被冻住,像撒在冰面上的星星。

第一次试运行时,循环水刚进入管道就没了动静,仿佛被什么东西一口吞掉了。赵师傅趴在冰冷的地面上,把耳朵贴在水管上听了半天:"堵住了,肯定是冰碴子把弯头卡死了!"

李向前用听针敲着管道,沉闷的回声从里面传来,像心脏停止跳动前的最后一声叹息:"流速太慢,水在里面待久了自然结冰,得加个水泵加快循环。"

可厂里唯一的水泵早被拿去应急,一时半会根本调不过来。他盯着不远处运转的轧机传送带,突然眼前一亮,拍手道:"有了!用传送带的皮带轮带动水泵,废物利用,还不费额外的电!"

改造后的系统像一个复杂的血管网络,废钢管换热器、皮带轮水泵、双层保温管道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保温系统。

李向前守在仪表盘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温度计,看着水银柱缓缓爬升:"保持 50℃,不能高也不能低,高了钢水凝固慢,低了还是得结冰。"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期待,也带着一丝紧张。

当零下三十度的寒风吹过车间,卷起地上的雪沫子,结晶器外壳终于不再挂冰。钢水注入时,蒸汽从保温层的缝隙中缓缓冒出,在冷空气中凝成白色的雾纱,宛如给结晶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赵师傅用扳手轻轻敲了敲结晶器,清脆的响声传来,不再有之前的沉闷:"老李,成了!振动频率稳定在 20 次,和夏天一样顺畅!"

改良后的连铸机在极寒中连续运转了三天三夜,李向前几乎寸步不离车间,棉大衣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甲,走起路来沙沙作响。

他蹲在结晶器旁,将听针贴在金属表面,久违的均匀振动声透过听针传来,平稳而有力,让他想起女儿熟睡时的呼吸声,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杨厂长提着食盒走来,揭开笼屉时,蒸汽瞬间模糊了他的眼镜:"老李,辛苦了,部里来电话,问咱们是怎么做到的,这可是个大新闻!"

技术科的公告栏上,贴着新画的保温系统图,旁边用粉笔工整地写着:"赵德贵 管道改造;张建国 水泵设计"。

青工们围着图纸热烈讨论,有人指着换热器部分惊讶地说:"这不是食堂那个报废的蒸饭笼屉改的吗?" 李向前笑着点头,脑海中浮现出焊枪下变形的笼屉铁条,那是工人们智慧的结晶。

深夜回到家,陈雪茹正在煤炉上熬姜汤,水壶咕嘟作响,散发出浓郁的姜香。"前街的张婶说," 她往碗里撒着红糖,嘴角带着一丝笑意,"王副厂长今天偷偷去看了连铸机,还问能不能把这法子用到他家暖气上。"

李向前喝着滚烫的姜汤,暖意从胃里蔓延开来,驱散了一身的寒气,他想起白天王副厂长在车间门口徘徊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

开春时,东北兄弟厂的技术员带着保温瓶专程来取经,当他们看到红星厂的连铸机在残雪中如常运转,保温层外的蒸汽像一层薄纱轻轻飘动时,眼中满是敬佩。

李向前用听针敲着结晶器,发出清脆的响声:"关键不是技术多高明,是得懂机器的脾气,就像懂自己的老伙计一样。" 他的手指轻轻划过管道上的焊疤,那是赵师傅连夜修补的痕迹,每一道疤痕都讲述着一个不眠之夜的故事。

技术科的抽屉里,整齐地放着改良过程中画废的 27 张图纸,每张图纸上都标着 "试错 1 号"" 试错 2 号 "…… 李向前轻轻抚摸着最厚的那一叠,纸张边缘粗糙,上面还留着汗渍和冻疮的印记。

他想起那个零下二十度的夜晚,小张用体温焐热冻住的扳手,双手被烫出了水泡,却依然坚持工作。这些带着体温和心血的图纸,比任何奖状都更加珍贵,它们记录着工人们在寒冬中不屈的坚守和智慧的闪光。

窗外,连铸机的光芒映着初融的雪水,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厂区的每个角落。李向前知道,这次改良不只是给机器穿了件温暖的棉袄,更是给在寒冬中坚守的工人们心里添了一把火。

只要人不垮,办法总比困难多。而这台在零下三十度依然稳定运转的连铸机,就是工人们智慧和毅力最好的证明,它不仅融化了冰雪,更融化了所有困难,为钢铁工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温暖的道路。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