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钳工用扳手敲了敲钢坯,回声清脆:"得了吧老周,上个月你还在食堂骂人家 ' 多管闲事 ' 呢。" 老周嘿嘿笑着挠头,后槽牙在阳光下闪了闪,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本油印的保养手册,封皮己经磨得起毛。
技术科公告栏的玻璃擦得锃亮,小张拍的工作照被镶在木框里:李向前单膝跪在钢坯堆前,听针贴在钢板上,清晨的阳光将他的影子拉成细长的弧线,落在表面光滑如镜的钢坯断面上。
小张正用绒布擦拭摄像机镜头,机器上还缠着防止漏电的绝缘胶布:"李工,这铁疙瘩以前只拍领导讲话,现在可算拍下咱工人怎么把钢坯磨成镜面了。"
赵师傅用指甲刮了刮照片里的钢坯断面,感叹道:"瞧瞧这结晶纹路,跟咱老家的丝绸一个质感。"
科务会上,李向前摊开的改良图纸边缘用红布包着,那是陈雪茹连夜缝的。"想借着这股东风改改轧辊冷却系统," 他用钢笔尖指着图纸上的管道走向,"现在的管径在冬天容易冻裂。"
杨厂长的算盘珠子刚滑到 "材料" 栏,王副厂长突然把搪瓷杯重重一放,茶水溅在图纸角落:"改!部里派来的技术员说,咱厂要啥给啥,连上海产的精密压力表都给调拨。" 李向前看见副厂长袖口的蓝漆渗进布料纤维,形成不规则的星形图案。
下班路上,陈雪茹递来的油纸包还带着体温,玉米面饼的香气混着槐花甜味。"前街张婶蒸饼时特意多撒了把糖," 她指着饼上的裂纹,"说她儿子现在逢人就撩开工装,让看里面印着 ' 红星标杆 ' 的钢牌。"
李向前咬着饼,忽然想起张师傅烫伤住院时,自己蹲在医院走廊画冷却系统草图,笔尖把病历纸都戳穿了。
轧机冷却系统改造那天,脚手架上的铁管在阳光下烫得能煎鸡蛋。老周扛着新水管爬上爬下,汗水在后背结成盐花:"李工,这水管比以前粗两圈,扛着跟扛圆木似的。"
李向前扶着脚手架往下看,管道接口处缠着他特意让陈雪茹织的保温套:"以前的细管冬天结冻,钢坯冷却不均就会出暗纹。"
老周把水管往肩上一甩,喉结滚动着:"您说咋干就咋干,昨儿个我闺女摸了咱厂出的钢板,说比她镜子还亮。"
技术科的夜灯亮到后半夜,蜡纸在钢板上划出 "沙沙" 声,小张的哈欠声和李向前的钢笔声此起彼伏。
"这个温度警戒线要标成红色," 李向前用红铅笔在规程上画圈,"轧辊超过 80℃必须停机,就跟人发烧要喝姜汤一个理。"
小张揉着眼睛往蜡纸上刷油墨,手指被染成蓝色:"李工,以前咱写规程总怕得罪人,现在..." 他突然笑了,"现在有标杆撑腰,咱得让每个螺丝都知道自己该干啥。"
食堂黑板报的 "质量标兵榜" 前,小王用粉笔在李向前名字旁画了个放大的听针,针尾还系着红绸子。
有人用炭笔在下方留言:"以前嫌每天保养是瞎耽误工夫,现在才懂,那十分钟是给机器 ' 号脉 ' 呢。" 字迹歪歪扭扭,却在末尾画了个大大的笑脸。
改造轧辊定位装置时,青工小李抱着千分表找到李向前,工装口袋里还揣着旧的铁锤。"李工,这玩意儿调一次得半小时," 他指着新换的定位销,金属表面的刻度在灯光下闪着冷光,"以前咱拿锤子敲敲也就行了。"
李向前从工具盒里取出两块钢坯样品,一块边缘粗糙,一块光滑如镜:"你看这公差,以前是 2 毫米,现在 0.5 毫米,上个月那批出口钢材,就是靠这 1.5 毫米的差距拿下订单的。" 小李的手指刚碰到光滑的钢坯,就像被烫到似的缩回,又忍不住再摸。
赵师傅的工具袋里,"李工改良法" 手册边角卷成了喇叭状,某页还贴着张泛黄的烟盒纸,上面是他画的冷却管道示意图。"看见没?"
他翻到画着水管走向的那页,指腹蹭过纸上的汗渍,"李工趴在轧机底下画了三个晚上,裤腿上的油污到现在都没洗掉。" 旁边的学徒们凑得紧紧的,有人用铅笔在手册空白处偷偷临摹。
月末盘点的算盘声震得窗玻璃首颤,杨厂长把报表拍在李向前面前,纸页上的红章还没干透。"故障率又降了 15%!"
他的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老李,你说下一步改啥?咱厂现在是部里的标杆,得给全国做个样儿。" 李向前望着窗外高炉喷出的火焰,听针在口袋里轻轻磕碰着:"改质检流程吧,让每个操作工人都拿着听针当质检员。"
深秋的夜风卷着钢渣味,李向前走在车间里,听针贴在新改造的冷却管道上,水流声像极了老家后山的溪流。
他想起推行保养法初期,小王摔扳手时震落的墙灰,想起老周在背后嘀咕 "吃饱了撑的" 时吐出的烟圈。现在管道里的水流声均匀平稳,像极了工人们逐渐统一的呼吸节奏。
技术科的抽屉里,各地兄弟厂的取经信堆成了小山,有印着机关抬头的稿纸,有包过化肥的牛皮纸,甚至还有用烟盒背面写的。
李向前逐封翻看,看见有的厂把 "521 保养法" 写成了顺口溜,有的却用钢笔描出了精确的角度图,笔尖在纸上划出的沙沙声,仿佛跨越千里的共鸣。
回家的路上,他看见小王打着手电筒给新设备做保养,光柱扫过墙上 "质量标杆企业" 的标语,光束里飞舞的尘埃像极了炼钢时溅起的钢花。
李向前摸了摸胸前的听针,金属杆在寒夜里透着奇异的暖意 —— 这枚听针听过机器的异响、工人的抱怨,现在终于听见了人心锻造时,那如同钢水凝固般沉稳有力的回响。就像母亲常说的,好钢要经千锤百炼,而人心的凝聚,需要的是把每一次质疑都锻造成认同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