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补字数了)
这日,京都百姓都知道是新科进士传胪的大好日子,早早便有人长安左门外,等着看黄榜,凑状元巡游的热闹。
此事也称得上盛京城三年一度的盛事,除了凑热闹的百姓,还有家中有女儿待字闺中的富贵人家,会带着小厮专门在榜前蹲守,待新科进士们路过时,若有瞧上的便簇拥而上将其带回家中,谓之榜下捉婿。
如此大登科后小登科,双喜临门,当然这需得建立在双方都愿意的基础上。
从前便曾有一年轻举子因体貌不凡,放榜之日被当地权贵人家从桂榜之下抢回家中,主人家言家中无子,愿将独女嫁与举子为妻,举子答道:“在下出身寒微,谢大人抬爱,至于与令爱的婚事,可否容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
传为一桩趣闻,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好在三鼎甲巡游时有吏部、礼部官员持圣旨鸣锣开道,旁人不敢造次,倒是无此等担忧。
卢鹤鸣足跨金鞍朱鬃马,头戴金花乌纱帽,胸前还戴着大红花,红绸红花交相辉映,喜庆极了。
偏他气质出尘,面如冠玉,就是如此打扮也不落俗套,自有一番风流气韵。
人群中忽闻一个大娘大胆高声问道:“这状元郎生得可真是俊俏呐!不知家中可有婚配?”
旁边有识得她的人,打趣道:“陈大娘,你当你还是二十年前的豆腐西施呐,打听俊俏少年做什么?”
陈娘子啐了他一口,“你个老不修的,当我同你一样么?我虽没能养个女儿,却有侄女,侄女不成还有外甥女。”
“陈大娘你还是莫做春秋大梦了,这可是本朝头一个六元及第的状元郎,文曲星下凡哩!”
“我滴乖乖,文曲星下凡,那我侄女和外甥女确实有些配不上,要是我再年轻个十几二十岁就好了……”
引得周围哄笑声一片。
“别只将招子定在状元郎身上啊,你们没发现一旁的探花郎生得也很俊嘛!”
“这马上都要走过去了,快…快抛花,沾沾状元郎和探花郎的才气与贵气。”
无数花枝向卢鹤鸣与顾兰生身上投来,唯有程晏,万花从旁过,片叶不沾身。
程晏不禁伸手摸了摸自个的脸皮,你们方才不是说要沾才气的么,怎么还是只看脸?
他心下有些羡慕,却不解卢鹤鸣与顾兰生二人的苦楚。
这花枝虽轻,掷过来总要使几分力气,又架不住密如雨落,总有那么几枝躲闪不及的打在脸上脖子上,比香气晚来一步的是扇到脸上的痛意,卢鹤鸣就生生挨了好几下,白皙的俊脸都红了。
然百姓们还在笑道:“状元郎这是害羞了,年轻人脸皮薄呐!”
卢鹤鸣:“……”
这巡游队伍行过之处,街面上春花一片,姹紫嫣红,纵是零落成泥碾作尘,香气亦久久不散。
待行至两边具是酒楼茶楼的路段,楼上小窗一开,又有不胜枚举的帕子香囊从天而降,若是抬头望,还能瞧见闺阁小姐们隐在窗后的俏脸。
卢鹤鸣猝不及防被丢了一身的帕子香囊,还有一只湘妃色香囊好巧不巧正好挂在了进士帽的宫花上,引得周围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
他自个都没忍住笑了,抬手解开香囊却不敢笑纳,这要是当众收下,保不齐明日就有媒人上门了。
有些人不笑时如明月高悬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笑起来便让人觉得朗月清风亦可入我怀。
清风楼二楼雅间中。
“嘶……元西,你觉不觉得我姑母点的这个新科状元,比你兄长还要……”
“还要勾人?”
“这个词也可用来形容男子吗?”
“如此秀色,有何不可?”
……
待巡游完毕,将卢鹤鸣这个状元郎送回卢府,其余人才各自散去。
卢府门口亦人头攒动,盛京城内大半学童今日都由长辈带着或是三两结伴来到卢府门前,说是要拜见活的文曲星哩!
一早消息传回来,卢鹤沣便忙着带领家中小厮在门口散喜钱,铜板子一筐筐如流水般散出去,都没空去看状元巡游的盛况。
除此之外,还有各府送来贺仪,上至尚书阁老,公侯勋贵,下至六七品京中小官,基本都遣人送了贺仪过来。
由此可见,这个六元及第,在大昭朝堂上,还是极有分量的。
……
翌日,皇帝于礼部赐宴殿试读卷官以下各考官及新科进士,谓之恩荣宴。
恩荣宴虽为御赐,但皇帝并不亲临,通常会命一员大臣待宴,不过今次读卷官中有当朝首辅谭瑞清,分量己是足够。
新科进士并各官在参加宴席时皆簪一枝剪彩绢花,其上有铜牌钑“恩荣宴”三字,惟状元所簪宫花,枝叶皆银,饰以翠羽,其牌用银抹金。
且一甲进士三人每人一席,其余二三甲进士只能二人共列一席。
开宴之前,照例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礼制。
银瓮春分官寺酒,玉杯香赐御厨羹[1]。
今日的宴席还是由光禄寺承办,但进士们的待遇却与昔日殿试时截然不同,席间各种山珍海味令人目不暇接。
卢鹤鸣作为状元,又有六元及第的名头,当然是此次宴会上最为瞩目的存在,各位进士同年纷纷举杯前来,摩拳擦掌,大有一种考场上没考过,得在酒场上找补回来之感。
纵然有方子与还有两个相熟的国子监同窗相帮,还是被灌了不少酒,但明日并不得闲,还要入宫上表谢恩。
且这个场合堂上还有上官,若是真醉酒闹出一些笑话来,明日怕是要传得满城皆知。
那些携酒而来的同年,又有多少是不怀好意、包藏祸心之辈呢?
正所谓树大招风,风撼树。
无奈之下,卢鹤鸣只得装醉,扑通一声伏在桌案上,人事不知。
只可惜了一桌好菜,都未能尝上几口。
就连后头的作恩荣宴诗也躲过去了,倒也乐得清闲。
偏偏宴席结束,要于香案前一同行礼谢恩时,他又作朦胧状醒过神来,让人挑不到他一点错处去。
-------------------------------------
[1]出自元代萨都剌《赐恩荣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