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守护函

第83章 黄土坡的麦浪

加入书架
书名:
樱花守护函
作者:
寒杉浮梦
本章字数:
4072
更新时间:
2025-07-09

林亦可是在谷雨前收到那支陶笛的。

陶笛裹着层粗麻,封口处塞着团晒干的枣花,散发着淡淡的甜香。寄件人写着"陇东·张家庄",地址栏画着道弯弯的月牙——和守春园的老槐树、芦花荡的芦苇荡、周庄的桥,都带着股泥土的弧度。她轻轻摇晃陶笛,十二颗深褐色的种子骨碌碌滚出来,每颗都裹着层细碎的黄土,像撒了把金粉的小太阳。

"林老师!"小芽举着手机冲进来,屏幕上是段视频:黄土坡上,穿蓝布衫的老汉正弯腰撒种,身后跟着扎羊角辫的小丫头,举着块木牌,写着"守护老麦种"。

视频最后,老汉抬起头,脸上的皱纹里盛着笑:"是陈素琴同志的种子!"

三天后,林亦可带着小芽、朵朵和航航坐上了开往兰州的绿皮火车。

车窗外的黄土高原像幅褪色的油画:层层叠叠的梯田泛着浅黄,远处的山梁裹着薄雾,偶尔闪过几簇翠绿的沙棘,像被风擦亮的星子。小芽趴在车窗上数窑洞,突然喊:"姐姐!窑洞前有只花母鸡!"

"那是张奶奶养的'护麦鸡'。"朵朵翻出手机查资料,"陇东的麦作文化传了上千年,每片麦田都有专门的护粮禽。"

航航举着他的"春天望远镜"(这次裹了层粗布):"我要拍花母鸡和种子的合影!"

张家庄的暮色比守春园的更浓。

林亦可跟着张奶奶往麦场走时,裤脚沾了层细土。奶奶裹着件靛蓝粗布衫,腕间的银镯和陈素琴的银锁撞在一起,发出清越的响:"陈同志的种子,是1941年春天送来的。"

"那时候我在边区当妇救会主任,"奶奶蹲下来,用枯枝拨了拨泥,"胡宗南的部队封锁了粮道,战士们的麦种全冻了。陈同志裹着灰布衫,从延安走了西十天,带来这包种子,说'春天藏在泥土里,等雨来了,它们会替你们唱歌'。"

林亦可摸出陈素琴的日记本,翻到1941年的页脚。泛黄的纸页上写着:"西北的黄土是'会呼吸的土地',种子要种在'能听见心跳的地方'。"她突然想起大兴安岭的卓娅说的"雪是冬天的被子",原来每片土地都有自己的"心跳"。

危机在晌午降临。

林亦可正在麦场边看种子,远处突然传来机器的轰鸣。三辆挂着"农业开发"标志的推土机开进村子,为首的男人穿着皮夹克,举着块平板:"乡亲们,我们是来推广'高产麦'的!这种麦子抗倒伏、产量高,是老麦种的三倍!"

他指着林亦可怀里的陶笛:"至于这些老种子......"男人嗤笑一声,"早该进博物馆了。现在谁还种这种'土疙瘩'?"

"住手!"奶奶抄起手里的麦穗,"这是我阿公传下来的'红秃头',能熬出最香的麦饭!"

"老太太,"男人推了推墨镜,"您看看这数据——"他晃了晃平板,"高产麦亩产一千八百斤,您这老麦种才西百斤!"

林亦可的心揪成一团。她想起陈素琴日记里写过的"最西的春天",想起照片里那个蹲在麦田里数穗子的年轻姑娘。

"那是1943年,"奶奶突然开口,声音像黄土坡上的风,"陈同志是来教我们'种良心麦'的。她说,'麦子不是数字,是人心。你糊弄土地,土地就糊弄你'。"

推土机的轰鸣被唢呐声淹没时,远处传来锣声。

林亦可抬头,看见村头的老槐树下围了一圈人。张奶奶的孙子小柱举着面铜锣,敲得震天响:"乡亲们!陈素琴同志的种子要发芽了!"

人群里,几个戴草帽的年轻人举着木牌:"拒绝转基因麦!守护老麦种!"小芽挤到最前面,把"春天种子"举得老高:"这是陈奶奶的种子,能种出最香的春天!"

危机解除后的第七天,张家庄的麦场泛起了新绿。

林亦可和小柱把十二颗种子埋进场边的泥里,每颗种子都系着红绳,绳头拴着铜铃——和陈素琴的银锁、周庄的银镯,是同一种旧旧的暖光。奶奶用枯枝在地上画了株麦穗,穗尖正好指向种子:"陈同志说,麦子是'弯腰的春天',要低头才能听见土地说话。"

"奶奶,"小芽指着地面,"种子发芽了!"

林亦可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泥土里冒出点嫩绿——是株淡绿色的芽,叶片边缘泛着金粉,脉络里的金色纹路连成了完整的图案,是朵未开的麦花,和奶奶银镯上的花纹,竟是同一款式。

"它在笑。"航航踮脚凑过去,"像芦花荡的荷花,像大兴安岭的驯鹿花。"

芒种时,张家庄的麦田翻起了金浪。

的麦穗压弯了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林亦可坐在奶奶的土炕上,看小柱教孩子们唱《打麦歌》:"大麦黄,小麦黄,打麦场上喜洋洋......"

"林老师,"小柱递来碗麦饭,"奶奶说,陈素琴同志的种子,现在是'陇东的春天'。"

林亦可舀了口饭,麦香混着枣花的甜,在嘴里漫开。她摸出陈素琴的银锁,锁扣内侧的"素琴"二字在阳光下泛着暖光。突然,银锁轻轻震动起来——和周庄的铜铃、大兴安岭的银镯,是同一种频率的轻响。

当晚,林亦可坐在麦场边的草垛上。

月光透过麦穗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她翻开陈素琴的日记本,最后一页多了行新字:"陇东的春天,是第十二颗种子开的花。"

风从山梁那边吹过来,带着麦浪的清香。林亦可望着远处正在捆麦的村民,突然想起奶奶说的话:"麦子要弯腰,春天才会抬头。只要有人愿意低头,春天就会跟着弯腰的人,从陇东走到江南,从江南走到塞北......"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