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百天绝境:生存必备手册・Day1
坠机时刻(05:47-08:12)
当第 23 次剧烈颠簸撕裂右侧引擎时,我终于看清舷窗外的云墙里嵌着金属光泽的纹路 —— 那些云团根本不是自然形成,边缘整齐得像某种机械造物。作为执飞 CA4137 的机长,我的手指在操纵杆上敲出摩尔斯求救码,首到驾驶舱被刺目的蓝光吞噬。
再次醒来时,机身斜插在雨林泥沼中,应急灯在滋滋电流声中明灭。副驾驶小刘的安全带还扣在座椅上,颈侧的伤口在滴着黑血 —— 那不是正常的红色,而是带着金属反光的暗褐色。我扯掉破碎的制服袖管,用急救包简单包扎自己的左臂,耳麦里还回荡着空管最后的问询:"CA4137,这里是樟宜塔台,你们的坐标正在偏移......"
爬出驾驶舱的瞬间,湿热空气混着燃油味扑面而来。客舱传来敲击声,我踹开变形的舱门,看见三十七名乘客中己有十九人聚集在机翼残骸旁:穿藏青色西装的孕妇陈雨正用丝巾按压腹部,她脚边躺着昏迷的商务男士;戴圆框眼镜的医生林修远正在给断指的乘务员小李包扎;三个穿专业户外装的背包客 —— 阿浩、阿丽、阿 Ken,正合力搬运应急物资;还有两位银发教师李建国、王秀兰,以及总挂着相机的自由撰稿人周薇,她正在拍摄坠机现场的诡异云隙。
"胡机长,飞机尾部还完整!" 阿 Ken 突然指着后方,被雨水冲刷的机身尾部竟有三扇舱门完好,"我们可以把那里改造成庇护所!"
黄金 12 小时:临时据点建设(09:00-21:00)
1. 核心据点规划(李建国教授主导)
主庇护所:利用机尾三段式舱门构建密封空间,用行李舱钢板加固缝隙,内侧堆砌沙袋(从起落架舱翻出)形成 1.2 米高防御墙,预留两个观察孔(周薇提议用舷窗玻璃密封)
功能分区:前舱为物资储备区(海拔 12 米防积水),中舱设医疗站(林修远要求离火源 5 米),后舱为休息区(孕妇陈雨享有独立隔间,用救生衣帘隔开)
能源利用:拆解应急电源箱,接通三盏 LED 灯(续航 48 小时),李建国正在研究如何用引擎残骸改装风力发电机
2. 全员分工表(10:30 第一次会议)
组别
成员
任务清单
特殊技能 / 装备
医疗组
林修远、小李
整理急救物资,建立伤员档案(陈雨宫口开 1 指,需持续监测;商务男赵先生脑震荡)
林修远带专业急救箱,小李懂基础护理
物资组
王秀兰、阿丽
清点残骸物资,分类防潮处理(发现 12 包军用压缩饼干、5 盒防水火柴、3 个卫星电话(无信号))
王秀兰有野外生存课程证书
防御组
阿浩、阿 Ken
砍伐周围灌木设置 5 米隔离带,用起落架钢索构建绊线警报(连接机尾风铃)
阿浩曾是退伍伞兵,携带多功能战术刀
侦查组
周薇、我
沿溪流寻找淡水,绘制简易地图(发现东北方 500 米处有沙滩,沙地上有三组人类脚印 + 一组三趾兽类足迹)
周薇相机带红外功能,我有航图判读经验
基建组
李建国、赵先生
加固机尾结构,设计通风系统(利用引擎管道改装成烟囱,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李建国擅长机械原理,赵先生懂建筑
3. 第一次物资简报(15:00 林修远记录)
食物:42 份航空餐(冷藏区己失效)、18 包压缩饼干、6 罐午餐肉、受潮面粉 5kg(王秀兰建议制作烤饼)、野芭蕉林(侦查组标记位置,需检测毒性)
医疗:完整接生包 1 个、抗生素 12 片(仅够重度感染患者 3 天用量)、止痛片 36 片、碘伏 4 瓶
工具:3 把消防斧、5 卷胶带、2 个强光手电(电池剩余 60%)、破损对讲机 2 台(频道 19 有规律杂音)
危险物品:残留燃油 30 升(李建国建议埋入 5 米深土坑,设防火隔离带)、断裂的起落架钢刺(可加工为武器)
暮色前的冲刺(17:00-19:30)
当夕阳染红机翼残骸时,防御组完成了关键工程:在机尾外围 3 米处挖出深 50 厘米的壕沟,填入尖锐的引擎碎片,沟顶覆盖伪装网 —— 这是阿浩在中东战场学到的反步兵陷阱。周薇在沙滩发现的人类脚印有了新发现:其中一组带着 "北极熊" 登山靴印记,而我们航班上并没有人登记过这种专业装备。
"胡机长,卫星电话有反应了!" 赵先生突然举起设备,屏幕上闪烁着微弱的信号波纹。我们围拢过去,只听见电流声中夹杂着断断续续的嘶吼 —— 那不是人类的声音,更像某种生物的嚎叫经过电子信号扭曲。
林修远突然拉住我的袖口,他的白大褂后背全是冷汗:"陈雨的情况不对劲,胎儿心率降到 80 次 / 分,我们需要干净的水源和保暖设备。" 我看向正在机尾搭建临时产房的王秀兰,她正用急救毯铺设产台,旁边的金属盆里盛着煮沸的溪水 —— 那是李建国用引擎零件改装的蒸馏器。
午夜前的平静(20:00-23:59)
当最后一盏 LED 灯亮起,机尾庇护所内温度维持在 24℃。周薇把红外相机固定在机翼顶端,镜头对准东南方的阴影区 —— 那里每隔半小时就会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阿浩和阿 Ken 轮流值守,他们在观察孔旁放置了涂满荧光粉的弩箭(用座椅弹簧改装)。
我在防水笔记本上记录今日损耗:商务男赵先生的脑震荡导致短期记忆混乱,乘务员小李的断指出现感染迹象,陈雨的宫缩间隔缩短到 10 分钟。更严重的是,卫星电话在 19:45 彻底失去信号,而我们还没来得及发出完整的求救坐标。
李建国突然敲响机尾舱门,他手里攥着从引擎残骸中找到的金属片 —— 上面刻着看不懂的符号,类似某种楔形文字,边缘还带着干涸的暗褐色痕迹,和副驾驶小刘颈侧的血迹颜色相同。
"这些云墙,还有那些脚印," 周薇突然凑近,她的相机屏幕显示着坠机时拍摄的云团特写,那些金属纹路在照片里清晰可见,"胡机长,你有没有觉得,我们根本不是遇到了普通空难?"
手表指向 23:57,机外的嚎叫声突然停止。阿浩从观察孔收回视线,脸色苍白:"那些脚印... 它们绕到西侧了,离壕沟只有十米。"
我握紧手中的消防斧,听见产房方向传来陈雨压抑的呻吟。这是我们在岛上的第一个夜晚,飞机残骸的金属外壳在风中发出细微的颤动,像某种巨兽的心跳。明天,当太阳升起时,我们必须完成三件事:
沿着人类脚印寻找可能的幸存者
测试野芭蕉和鸟蛋的可食用性
拆解更多飞机部件制作长效武器
最后看了眼蜷缩在角落的众人,退休教师王秀兰正在给昏迷的阿丽哼唱老歌,林修远握着陈雨的手轻声计数宫缩。我突然想起飞行前看过的生存手册:当灾难发生时,团队的存续概率比个人高 37%。但此刻我更清楚,真正的挑战不是恶劣环境,而是那些藏在黑暗中,逐渐逼近的未知威胁 —— 它们在等待,等待我们的防御出现第一道裂痕。